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当代体育科技》是由原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管,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体育类专业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23-1579/G8;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2813,国际大16开本印刷。 本刊已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二批认定为学术期刊。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更多

运动训练学

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动训练学

比喻修辞方法在萧红《呼兰河传》的应用研究
文章来源:《当代体育科技》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17/10/30 阅读数:565

比喻修辞方法在萧红《呼兰河传》的应用研究

陈旭  贾秀春

摘要:《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所著,在1940年写于香港,其作品主要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黑暗风气等,表现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的内心不满,对于残害人格的社会风气的愤懑之情。整篇文章清新自然,形象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人民的生活场景,反映其孤寂与苦闷的情怀。我们以《呼兰河传》的文章内容展开讨论,研究比喻修辞方法的具体应用价值。

关键词:比喻修辞方法萧红《呼兰河传》应用

1萧红与《呼兰河传》的具体联系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晚年的代表作,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叙事性小说,茅盾曾这样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见其文学造诣之高。《呼兰河传》作品的问世,与其作者萧红的个人经历有重要的关系。萧红一生情路坎坷,虽然前后曾与三个男人产生情感纠葛,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转折就是与萧军的遇见。萧军将其代入写作的创作之路中,从此开展表达创作。之后经历生病、丧子等多种悲痛,在这种情形下书写出《呼兰河传》。作品深刻揭露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正是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重要阶段,以小女孩和女性的视角进行撰写,以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麻木,深刻反映出当时时代背景的压迫。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还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表现作者内心独立性的存在。

2《呼兰河传》中的比喻修辞方法研究

2.1《呼兰河传》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概述

萧红曾经说过:“有一种小说,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种东西,一定要写成巴尔扎特或契科夫的作品那样,而我不相信这一套”,正是萧红的这种追求自由崇尚个性的特点开启自己的创作之路。萧红在进行写作创作时,采集运用修辞手法对文章加以润色,此种形式的创新,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上独树一帜,成为最大的亮点。而《呼兰河传》中的描写,正是运用比喻修辞方式的重要论证,其中大量运用了各种比喻修辞,使得整体介绍形象生动。其中明喻使用频率最多,除此之外,还有暗喻、借喻等多种形式的变化,综合形成《呼兰河传》的语言风格。

2.2《呼兰河传》中研究比喻修辞的重要意义

通过将文中的比喻修辞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借物言志,以文中的表象特征表达作者内心的深层世界,揭露时代背景下人民的受压迫、愚昧的奴性特征。除此之外,研究比喻修辞还能有效得研究比喻在创作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比喻修辞的研究,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以便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感悟作者的真实意图。

2.3《呼兰河传》中的明喻修辞研究

比喻中的明喻,就是将事物的明显特征以比喻词修饰成为其他事物。据相关人士研究发现:《呼兰河传》中的比喻类型句式多达97处,其中明喻达到67%,成为文章句式的主要用法。这些用法中,包括比喻词的单用,合用两种形式,丰富了句式的节奏变化,更加灵活多变。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比喻词都可以进行单用,合用两种形式,而非特定词汇所专有,比如“好像”,它既可以直接形容什么好像什么,也可以与其他词语连用进行形容,有好像…一样,好像…似的,使词语使用时彼此富于变化,使得文章词汇表达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真实。

以《呼兰河传》中的语句为例,“小鸡上染了颜色是十分好看的,红脑门的,绿脑门的,好像它们都戴了花帽子。好像不是养的小鸡,好像养的是小孩似的”,此句生动形象得描绘出小鸡头上染色的场景,有红色,有绿色,运用比喻词“好像”,将小鸡的形象进行拟人化,小鸡是不可能戴帽子的,而只有人类具有戴帽子的指令动作,小鸡头上的颜色形容成戴帽子,形象得表达出小鸡机敏的特点,之后解释说明,讲述小鸡如同小孩一样,更加奠定小鸡拟人化描写的事实。其中“好像养的是小孩似的”句子中,就是“好像”与“似的”进行合用,形成比喻句,强调小鸡的拟人化形象,显得清新自然。

“不知道这乌鸦从什么地方来,飞到什么地方去,但这一大群遮天蔽瓦的,吵着叫着,好像一大片黑云似的从远处来了,来到头上,不一会儿又过去了”,此句中同样将“好像”“似的”进行合用,形成对乌鸦飞行姿态的形容。乌鸦通体黑色,形体接近,而且以群体活动为主,数只乌鸦共同在天空中飞翔,颜色十分眨眼,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黑云遮日,行动十分迅速,不一会儿的时间又快速飞走了,“吵着叫着”,是乌鸦区别于黑云的主要特征,以此来论证乌鸦的存在感。此时,正处于中国社会的黑暗时期,旧中国刚刚从抗日战争中解放出来,正处于混沌不明朗的阶段,将乌鸦作为描写对象,既是反映乌鸦的形体特征,也是描述当时旧中国的黑暗状态,“不一会儿又过去了”,既是描述乌鸦的飞行体征,也是印证旧中国的发展状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总会到来。

2.4《呼兰河传》中的暗喻修辞研究

暗喻又被成为隐喻,通常是指句子中同时出现本体喻体,它们在形式上构成相合的关系,彼此联系优势互补达到比喻的修辞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暗喻中的比喻词使用有其特定词语,并不是我们常见认知的“好像”“似乎”等,而是以“是、为、就是、成为、成、变成、当做”等不具有明显比喻的词汇进行形容。由于暗喻的比喻句形容缺少关键的比喻词,就要求本体与喻体的相似度非常高,只有符合这一条件,才能使用暗喻修辞手法。

   “到后来连大牟星是灶王爷的灯笼这回事,我也推翻了。我问祖父,大牟星到底是个什么?”,《呼兰河传》中这句话的描写从表面看没有任何含义,实则蕴藏重要信息,“是”在此句中就是作为比喻词出现,将“大牟星”比作“灶王爷的灯笼”,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其构成部分都有小小的尾巴,如此描写“大牟星”,丰富形象,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既通俗贴切又富有情趣,帮助读者感受事物的本质特征。

“他在前边走,孩子们还在他背后的远处喊。一边喊着,一边扬着街道上的灰土,灰土高飞着一会工夫,街上闹成个小旋风似的了”,这句话运用关联词“一边…一边…”的写作手法,描写孩子们的神态特征,将孩子们喊着,手扬灰土的动作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街上闹成个小旋风似的了”,这里指的是灰土变成小旋风的模样,“成”就是此句中的暗喻比喻词,将灰土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旋风的态势描写有声有色,增加读者的视觉冲击效果。

2.5《呼兰河传》中的借喻修辞研究

借喻则是比喻修辞使用中相对较少的方式,而且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借喻的使用要求其本体喻词都不出现,只存在喻体,比如直接把甲说成乙,甲就是充当本体特征,乙则充当喻体特征,此种方式的运用,要求本体喻体之间的联系最贴合,彼此之间共同的相似程度最高,其使用的意义在于表达意思的简洁明了,同时对所表达的内容具有含蓄、深刻的特点,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再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这段话主要描写黄昏时候火烧云的美丽场景,如果单独阅读除了感觉奇怪外并没有任何深意,但是如果细细琢磨却是回味无穷。天空中怎么会出现吗呢?而且马的姿势形态变化万千,先是跪着,两三秒的时间就站立起来,如此变化奇异的景象不正是天空中的火烧云吗?全段文字没有任何一处比喻词本体的描述,却真真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天空火烧云的美景,这正是借喻修辞的奇妙之处,能够让人将心灵沉淀下来,细细品味。

3《呼兰河传》中比喻修辞的功能研究

3.1比喻修辞能够充裕描写事物的特征

文学创作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谈,若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开门见山,欲扬先抑等都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而《呼兰河传》中的写作手法则是大量运用比喻修辞,充裕描写事物的特征,将事物更加直观、形象、具体的展示在读者观众前,同时,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小鸡”“乌鸦”描写,将小鸡与乌鸦的各种形态运用比喻词修饰,寻找与之相同的喻体事物,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读者的阅读想象空间。

3.2比喻修辞能够充分表达作者审美水平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叫人移不开目光,需要仔细斟酌阅读并加以思考。王希杰先生曾经说过:“比喻的本质就是美”,好的文学作品除了现实教育指导意义外,就是写作手法技巧的灵活运用。《呼兰河传》中的比喻修辞手法正是带给读者强烈震撼的具有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能够充分体现作者的审美功底,同时达到感染读者的写作目的。其中,《呼兰河传》中的比喻修辞恰如其分得展示出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三个方面,树立读者深化自身的思想感情,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3.3比喻修辞能够增加文章的整体构造功能

《呼兰河传》中作者运用比喻修辞的写作手法,可以有效得将文章的整体构造富于变化。运用比喻句的形式进行文章的连接、整合,成为语句连贯,富于变化的有机统一体。其比喻句的使用,主要具有情节连缀,照应语境的功能。情节连缀,主要是指文章中各个情节的连接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承上启下过渡句”,能够有效得成为沟通彼此的桥梁;而照应语境,则是依据语境关系采取的修辞手段,能够更好地适用于文章中,体现作者写作技巧的高超水平。

4结束语

《呼兰河传》的真正价值在于多个角度的解读具有多种不同的价值联系。以女性主义文学角度来看,则表现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受压迫、奴役的性质,表现身为女性的不公与不甘,反映出时代造就的漠视女性的特点;以乡土文学角度来看,则反映出小农经济思想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追求;以抗战文学角度来看,压迫的状态下总会有反抗,光明终将代替黑暗,这一作品中呈现的丰富的文化底蕴,都与其写作技巧修辞方法密不可分。这正是比喻修辞方法应用研究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攀.萧红的意义:从《呼兰河传》说起[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06):84-87.

[2]曾茜茜.《呼兰河传》比喻修辞格研究[D].湘潭大学,2016.

[3]渠亚楠.略论《呼兰河传》语言的变异修辞艺术[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8-51.

[4]刘为忠.《呼兰河传》:“荒凉”一词的修辞阐释[J].长春大学学报,2010,(11):40-42.

[5]邱丽娟.反讽——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修辞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

[6]熊伟明.“A的A,B的B”结构的修辞性能[J].修辞学习,2002,(01):13-10.

[7]印平.《呼兰河传》修辞技巧赏析[J].南京高师学报,1998,(01):49-56.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