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当代体育科技》是由原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管,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体育类专业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23-1579/G8;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2813,国际大16开本印刷。 本刊已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二批认定为学术期刊。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更多

学校体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校体育

聊城方言研究综述
文章来源:《当代体育科技》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17/9/29 阅读数:641

聊城方言研究综述

李华琛

摘要:本文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对聊城方言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汇总,发现聊城方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聊城方言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聊城方言语音语法词汇综述

聊城地处山东省西部,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区域交界处。聊城共分为八个县市,包括东昌府区(聊城市区)、临清市、阳谷县、莘县、东阿县、茌平县、高唐县和冠县。聊城方言多指聊城市区方言,在《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中属于冀鲁官话的石济片聊泰小片,刘淑学《冀鲁官话的分区(稿)》(2006)也对此重新进行了确认。《山东省志·方言志》(1993)按照山东各方言的语音特征划分方言区,并按照一些声母的分布和有无划分方言片,聊城方言被划分为中北区中济片。钱曾怡(2001)对山东方言多项特点进行内部比较并参考山东的行政区划与人文历史,将山东方言分为东西两大区,两大区又各分为两片,聊城方言分属西区西齐片。

根据前人对聊城方言的研究,本文从语音、语法、词汇和其它材料方面对聊城方言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语音研究概况

前人对聊城方言的语音研究,主要是张鹤泉的《聊城方言志》(1995)。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2001)、王晓军《山东方言语音研究》(2004)、郭春霞《山东方言声调的内部比较》(2013)等都是在张的基础上,将聊城方言和其他山东方言语音进行了对比研究。

段文君《山东方言焦点语音实现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以济南、聊城、淄博方言为例》(2013)是通过声学实验的方法来分析聊城方言,进一步探讨山东方言内部焦点实现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

孙志波《山东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2012)指出聊城方言的曾、梗摄字存在对立的现象;孙绪武《<广韵>与现代聊城方言》(2000)、杨希英《<广韵>的入声字在聊城方言中的变化》(2008)则是将《广韵》和现代聊城方言进行声韵调的比较,探讨聊城方言语音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规律。

2、语法研究概况

张鹤全《聊城方言志》(1995)对聊城方言语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整理,其余人则多是在山东方言这一个大语言系统下,和其他方言一起进行研究。

钱曾怡的《山东方言研究》(2002)、张琳琳《山东运河流域方言语法研究》(2013),都将山东方言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罗福腾《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句》(1996)、王素平《山东方言[VP-neg]式反复问句的类型学意义》(2007)是对山东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分布、结构差异及演变规律的描写与解释;高玉峰《山东方言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2003)的研究着眼点则是山东方言的人称代词;唐娟华《山东方言的动词完成体》是在研究完成体体标记“了”及它在山东方言内的变体“喽”、“啦”、“哩”、“唠”等字的语音形式和用法;孙利萍《北方方言中表可能的“了”的历时演变》(2008)的研究对象则是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标志“了”;夏春艳《现代山东方言动词后缀研究》(2010)则主要是对山东方言动词后缀进行研究。其中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聊城方言语法的一些内容。

另外也有对聊城方言某一语法特点的单独研究,比如苑晓坤《山东方言的比较句》(2003)提到了聊城方言“主体+跟上/赶上/撵上/顶上+基准+形容词”的等比句句型,并单独分析了比较句标记“似”。刘丽媛《聊城方言中“从”的意义和用法研究》,单独讨论“从”这个词在聊城方言中的不同用法。李小平《聊城方言中的助词“呵”》(2011)则是对表时间范畴的助词“呵”的单独讨论。

    3、词汇研究概况

聊城方言的词汇研究主要在张鹤泉《聊城方言志》(1995)。他记录了2600多条聊城方言词汇,并大体按意义分为了23类。多义词的义项属于不同类时,分别情况处理,有的归入常用义,有的则分别归入不同的类。张鹤泉的词汇研究有新老派写法,且使用的是通用字,无通用字时补考本字,用同音字代替。

张鹤泉把聊城方言词汇分为23类:天文类;地理、地名、方位类;人体、疾病、医疗类;动物类;人体动作类;交往类;感觉类;才能、品性类;副词类;时间、节令类;植物类;称谓类;农事类;日常生活类;工商文教等类;红白事、迷信类;性质、状态类;房舍、器物类;饮食类;服饰类;代词类;数词、量词类;介词、助词、连词、叹词类。聊城方言所特有的词汇不多,山东其它地区方言基本上也存在这些词汇。

聊城方言词汇的其它研究,有任均泽《鲁西、河南方言词汇补》(1985),他是对鲁西、河南地区的方言词汇进行补充。傅根清《山东方言特殊词语的分析研究》(2001),则是对山东方言的部分特殊词语追溯源头,分析它们的发展前景。万里《山东方言亲属称谓的语言特点及使用情况研究》(2012)用语音、词汇、语用的方法来研究山东方言亲属称谓的使用情况。这些文章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聊城方言词汇的一些内容,但是总体不多,且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聊城方言志》的基础上。

聊城方言词汇的单独研究则有孙绪武《<金瓶梅>聊城方言词“忔忄查”试释》(2015)、《<金瓶梅>中的聊城俚语俗语例释》(2005),他是对《金瓶梅》中出现的聊城方言词汇和俗语进行例释与考证。杨希英《见于<尔雅>中的聊城方言俗语》则是通过例释现代聊城方言中仍使用的《尔雅》的词语,来研究其对古汉语的继承关系,她的《元曲中的聊城方言例释》也是在对现在聊城方言中仍使用的元曲词语进行考证研究。邵艳辉《聊城方言多义词语义桥研究》(2013),通过对语义桥的分类与认知来研究聊城方言的多义词。

    4、其它材料中的研究概况

一些聊城地方志中也有对聊城方言的分析记载。前文所说的《山东省志·方言志》(1993)将聊城方言与山东省其它方言进行声韵调的对比记录与描写,提出了其古知庄章组字合读为ʦ、ʦʰ、s的这一声母最主要的特点,但是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韵调俱细的语音系统,语法和词汇方面也多是在整个山东方言的大系统下与普通话语法、词汇进行对比,没有提到单独的语法、词汇特点。

《聊城地区志》(1997)有专门的一章来记录聊城的民语,比如“收花不收花,单看正月二十八(这天天气好,棉花丰收)。”、“八月十五坐月子——赶到节上了”。

《东昌府区志(1986-2005)》(2012)专门有一章描写聊城方言,语音部分的主要特点是z c s和zh ch sh等同,没有翘舌音,语法和词汇与普通话用法基本相同,但也有一定特色。比如人称代词不用“我们”而是用“俺”、“咱”;疑问代词“么”使用频率很高,跟“什么”的用法大致相当;后缀“子”相当于普通话的“儿”,没有实义,用在增强感情色彩,像“米粒子”;有许多特别形象的合成词,单音节形容词在前,表程度的部分在后,像“苦不拉几”、“白朗呱唧”;句法语序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即“知道”的否定说法为“知不道”。以上都是聊城地方志中涉及聊城方言的内容,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缺少一套完整的聊城方言语音、语法、词汇体系。

学界有不少对明清山东方言语法的研究,多是基于《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三本通俗文献。它们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又有共同的山东方言背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明清山东方言不同阶段的语言面貌。主要有宋开玉《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研究》(2007)、王群《明清山东方言副词研究》(2006)、戚晓杰《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2006)、《明清山东方言句式特点》(2011)、魏红《明清山东特殊语法词研究》(2007)等,他们均对三本文献深入分析,针对明清山东方言不同的语法特点举例研究,其中也有涉及聊城方言语法的部分,比如宋开玉提到了聊城方言语法“老”的前缀,有老砸儿(强盗)、老蔫儿(精神不振的人)等词;魏红提到聊城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精”和“稀”;戚晓杰提到了聊城方言的反复问句句型“VP不”,这都是对近代聊城方言语法的研究,但是数量居少,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探讨。

张鹤泉是聊城方言研究的开拓者与集大成。他在1996年出版的《聊城方言志》距今已有二十年,后人对聊城方言语音、语法、词汇的种种研究多是参考这本书。

据笔者看来,学界对聊城方言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专门性的研究很少,钱曾怡等人都是将研究侧重点放在整个山东方言,聊城方言只是其中一个小方言点。二是缺少历时动态分析,一方面近五年来对聊城方言的研究很少,另一方面诸多论文涉及聊城方言的时候,都是以《聊城方言志》为参考,没有重新进行田野调查,而张鹤泉所记音描写的属于老派聊城方言,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聊城方言音系系统开始逐渐变成新派,许多语法句型与方言词汇也已经或正在消失。

因此,今后应对聊城方言重新进行完整的调查研究,用传统记音与现代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聊城方言新老派音系重新进行描写,对语法和词汇也要分不同的年龄段人群进行调查,这样既能对老派聊城方言的研究进行补充,又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新派的聊城方言研究体系。进而也有利于聊城方言的保存,也能为聊城方言新老派的对比研究提供便利,扩大研究范围,吸引更多学者的研究目光。

参考文献:

[1] 张鹤泉.《聊城方言志》[M].第一版.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 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M].第一版.济南:齐鲁书社,2001.

[3]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方言志》[M].第一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5] 山东省聊城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聊城地区志》[M].第一版.济南:齐鲁书社,1997.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