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当代体育科技》是由原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管,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体育类专业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23-1579/G8;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2813,国际大16开本印刷。 本刊已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二批认定为学术期刊。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更多

学术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前沿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
文章来源:《当代体育科技》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18/1/9 阅读数:652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

摘要音乐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该文从三个方面例证了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一是携情入境,捕捉深度融合之触发点;二是情文共织,寻求深度融合之突破点,即如何在瓶颈之处渲染,愤之处催发,抒情之处强化;三是情溢于文,挖掘深度融合之生长点。

关键词音乐媒体;深度融合;应用策略

1、引言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核心理念。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何克抗教授提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是要在此基础上,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音乐是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情感的凝结,也是一种意境的创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唤起州门对美的无限追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音乐依托信息技术则能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其清、言、行融为一体,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造的暗示教学法表明,有效的暗示手段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在动机,音乐氛围的营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人脑潜能得到良好的发挥,也有利于寻求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以提高教学效益

音乐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绝对不是简单叠加、机械应用、表层应用,而是信息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是情境教学法的灵活运用。教师把学生积极情绪的调动作为动因、手段和目的,以情激情、以情设境,以期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让学生在情理交融的意境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

2、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策略

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媒体,努力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使其学习动机在的相互作用中持续得到强化。

2.1携情入境一捕捉深度融合之触发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力、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种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就像是精彩演出的序幕,不仅能调节学生的情绪,而且能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为整堂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故而,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和情感价值,注意捕捉、提炼文本中的情感触发点,以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唤醒学生学习期待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例如,《春联》是一篇语言清新的知识小品文,文章介绍了春联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春联对仗及音律美的特点。为使学生感受到新年的热闹场面,上课伊始,教师便播放一首具有浓郁民间风味的民乐合奏曲《喜洋洋》作为开场自,教室里立刻洋溢着欢腾、喜庆的情绪和气氛,学生被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浓烈氛围中。在音乐声中,教师生动地讲述:“新春佳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人们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锣鼓,贴起了大红的春联,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边说边把大红的春联(文中的五幅春联)贴在黑板上,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新颖的导入方式,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仿佛置身于过年的气氛中,自然而然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

再如《大江保卫战》一课,文章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十几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来实现情景的再现,毕竟这种场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体验。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音乐的感召就是情绪的渲染和唤醒。为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播放了一段暴风骤雨的音乐一卡嚓嚓,惊雷响起,闪电划破浓云密布的天空,大雨倾盆而下,雷声、雨声、风声响彻在天地之间。接着,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1998年,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随后,风雨声戛然而止,天地间一片寂静。此时,陡然出现的是打字机那急速、机械、冰冷的敲打声,传递的却是一个又一个让人揪心而又十万火急的消息。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无需多言,学生便感受了情势的万分危急,这种处理方式胜过对文本千言万语的讲解分析,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学生下面的学习探究作了充分的情感铺垫。

可见,恰当的触发点不但可以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让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在情境中享受探究的乐趣,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

2.2情文共织一寻求深度融合之突破点

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深邃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倘若让这些具有深刻涵义的文本借助音乐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则会让得到有力的延伸和释放。

门德尔松说过: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要好得多。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体验是语文课堂的灵魂,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用那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选取的背景音乐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情境,从而唤醒和启迪学生记忆中的生活体验,引发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品味与想象中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直至达到情意相汇的最佳境界。

2.2.1瓶颈之处渲染

有人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在学生理解的瓶颈之处引入恰当的音乐,可以提升其感受力,从而带着自己的独特体验去解读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散文,文章的重难点是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恶劣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理解作者为何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以及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什么样的音乐才能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青海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才能让古典边塞诗词表达的那种悲壮和苍凉丝丝缕缕侵入学生的心脾乃至消融在他们的血液里呢?只有埙曲,唯有埙曲。果然,当埙曲那宛如天籁般的声音响起,整个教室都沉浸在那古朴幽深的旋律中了,它如怨如慕,缠绵哀婉;它如泣如诉,悲凉苍劲;且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学生被深深地吸引着,仿佛就站在青海高原之上,饱含深情地吟诵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仿佛有了音乐的存在,一下子沟通好了。青海高原那广裹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那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那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和边塞诗词,一切的一切就着音乐的旋律留给学生深深的烙印。实践证明,此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抽象、理性地顿悟提供了场景,也为课文难点的学习及写作方法的理解作了非常好的伏笔。

2.2.2愤徘之处催发

语文课堂既有理性的思考,亦有感性的体验,情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翅膀。在学生课文学习的愤徘之处,若能借助音乐催发学生的情感,则可使其情动辞发、不吐不快。

讲述《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为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又不得不杀大黑骡子的复杂心理,老师先是引导孩子通过品词析句感受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然后围绕问题既然爱它,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下令杀它进行深入探究,并试从彭德怀的神情、动作、语言中读懂他百转千回的内心世界:痛苦的挣扎,深深的眷恋,有对大黑骡子的百般不舍,更有对战士们的万分厚爱。当学生情有所动、辞有所悟的时候,老师巧妙地运用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创设了一个情感宣泄的空间,让学生以我的大黑骡子为开头,写一段真情告自。这首曲子有一种气壮山河的气势,也有一种不能言喻的儿女柔情,同时还有一种悲壮的感情参乎其中,深沉雄伟中透着一丝悠远和悲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回味,和课文的主题非常吻合。此时,学生的内心情感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长征路上,与大黑骡子相依为伴、出生入死的一幕幕画面似乎在眼前徐徐展开……学生悄然动容,神思飞越,与文中的人物进入共振境界,小小的练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而彭德怀痛杀爱骑的举动与为革命抛洒一切的大爱也让学生的心灵接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2.2.3抒情之处强化

背景音乐的强化,让静态的文字变得立体丰富,也让静止的感悟转化为真情实感。这种力量,不断地撩拨、击扣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其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以便更好地抒发情感。

教学《姥姥的剪纸》一文时,教师紧紧抓住主旨段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和梦境立即变得有声有色引领学生用心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和对我的爱,感受姥姥用剪纸拴住了我的身,更拴住了我的心。如何让学生的内心在音乐的弯宇间得到滋养呢?比较了几首曲子之后,老师认为《神秘园之歌》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乐曲表现出的那种婉约、舒缓、抑郁和伤感,令人情不自禁地追忆和思恋过往的烟云。在这柔美的旋律中,教师带着学生一唱三叹,不断地让学生朗读涵咏此句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学生纯净的心灵为之震颤和飞扬。第一次,师述:也许再美的语言也都难以表达姥姥对我的爱,只有读让我和姥姥的心贴得更近(生读);第二次,师述:姥姥就那样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把爱都融入了这幅剪纸里(生读);第三次,师述:因为爱,姥姥希望我们永远留存她的身边,也因为爱,希望我走得更远。人间至真至纯至美之情,在学生的轻吟浅唱中得以抒发,情感也在一遍又一遍的深情诵读中达到了顶峰,可以说,音乐用其独有的方式丰化和磁化了教学过程,也为情感的表达插上了飞翔的羽翼。

2.3情溢于文一挖掘深度融合之生长点

音乐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用音乐煞尾,会让学生乘着袅袅的余音继续任思绪飞翔,达到纸短情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水乡歌》是一篇优美的诗歌,短短的三段诗行勾勒出一幅秀美的水乡风光图,学完全文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小小的环节一一我也来当小诗人,这个仿写练习是现场生发生成的过程,学生写得是像模像样。学生朗读自己的小诗时,教室里响起了轻轻柔柔的音乐,一首又一首的小诗,在音乐的衬托下琅琅上口,清脆悦耳,充满了无尽的童真、童趣和欢乐。水乡什么多?桥多。千座桥,万座桥,座座小桥像彩虹,架起水乡新生活”“水乡什么多?鱼虾多。千条鱼,万只虾,装满一箩又一箩,乐得渔民笑开怀”“水乡什么多?鸟多。千只莺,万只燕,飞到东来飞到西,好似姑娘穿花衣。老师动情地说:“大家的诗写得可真美。我都陶醉了。水乡的水啊,静静地流,水乡的船啊,轻轻地飘,水乡的歌啊,美美地唱,这么美的水乡,我想把它唱出来。在欢快优美的旋律中,教师一展歌喉,宛如天籁之音。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轻声哼唱。最妙的就是这首歌曲,是老师套用江南民歌《水乡歌儿多》的旋律,而歌词就是课文和孩子们刚刚创作的小诗。相信,走出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耳畔仍然会时常响起这首《水乡歌》,因为它的根已经扎在了学生的心田之中。

3、结束语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若要深度融合,最关键地莫过于选择恰当的音乐媒体,教师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把握至关重要,当音乐与教材的基调、意境以及情境的发展相匹配、相协调时,学生才能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和升华。音乐媒体,让语文课堂情趣横生。

参考文献

[l]高华.浅谈音乐课堂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52.

[2]余启明.语文教学整合音乐元素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语文,2005(10):45-46.

[3]焦建利.“深度融合彰显信息技术的效益.中国教育网络[DB/OL].http://www.edu.cn,2012-03-31.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