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当代体育科技》是由原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管,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体育类专业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23-1579/G8;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2813,国际大16开本印刷。 本刊已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二批认定为学术期刊。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更多

学术前沿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前沿

我国体育科技研究述评
文章来源:《当代体育科技》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21/11/4 阅读数:630

我国体育科技研究述评

要:该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科技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旨在归纳总结体育科技作用及内涵。研究结果:体育科技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止于表面;机制体制停滞于设计阶段,实践反馈的相关研究少;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研究领域不均衡,重竞技体育领域轻群众体育领域;研究成果零散,缺乏对体育科技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研究;重复研究多,新视角研究少。

关键词:体育科技 述评 评价 对策

体育科技是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该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体育科技研究述评,梳理已有研究主题、凝练研究共识和预测未来研究趋势,这些问题的厘清将有助于拓展和深化我国体育科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为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1 体育科技内涵的研究

伴随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体育科技本质的探讨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最早的文献来看,“体育科技是体育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体育各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1]。在此基础上,另有学者扩充了体育科技的内涵,即“体育科技是体育科学和体育技术的总称”。不难看出,从关系的视角还原体育科技本质是当前学界普遍采用的方法论基础。从实践来看,体育科学指导体育实践,体育技术的实践丰富体育科学理论体系。

2 体育科技作用的研究

2.1 体育科技助力竞技体育发展

我国竞技体育之所以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离不开体育科技、场地、器材等的支撑[3]。从关系视角看,体育科技是促进与推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增长的主动力,应加大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力度,以增强体育科技创新能力。从定量角度分析影响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份额的大小和原因,得出结论:贡献率20世纪末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科技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奥运赛事的备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2.2 体育科技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从定量研究方面看,现今体育强国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体育科技”的较量,高水平竞技体育离不开高质量的体育科技服务,科技强体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从定性研究上看,体育科技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率达46%,与之前相比有所提升。综上不难看出,科技强体在体育强国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进程中,科技强体显得尤为重要。

2.3 体育科技助力体育产业发展

从体育产业效益看,霍照认为促进体育科学化有利于国民体育素质的提高、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科技成果能产生经济效益,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推动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强的产业关联性、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系统学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体育追求的一种理想发展模式,确立评价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体育人口、体育经济、体育文化、体育科技4个子系统。

2.4 体育科技助力群众体育发展

全民健身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之一。纵观国内关于目前体育科技与群众体育发展的研究,主要以体质监测和健身运动器械、APP应用情况为主。对我国体育科技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1979年,我国展开了大中小学的学生体质检测研究,随后启动了全民健身科技工程、开展全民体质监测等,推动全民健身工程向科学化、正规化发展。除此之外,还建立起了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体系,为全民健身提供科学引领和技术支撑。

3 体育科技问题视角的研究

3.1 制度层面下的体育科技问题

国内学者从各角度对于体育科技领域的机制体制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体育科研队伍规模有所扩大,但整体能力待提升;体育科技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体育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现行体育机制落后于体育实践;体育科技教实力、体育科技服务能力较弱;群众体育组织化、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各级体育组织机构未能最大限度发挥合力。

3.2 技术层面下的体育科技问题

高端科技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利器,唯有超前谋划、自主创新,才能抢占未来发展的领先权和主动权[9]。改革开放40余年来,众多学者对体育科技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观点有:目前我国体育科技取得了阶段性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很薄弱,缺乏系统、持续性的体育科技规划。我国体育产业与科技融合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滞后、科技产品技术含量低、投入资金不足等问题。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设计质量不够拔尖等问题[4]。综上可知,技术创新是任何技术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肯定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正视技术创新的短板,并聚力解决。

3.3 关系层面下的体育科技问题

从关系视角看,在肯定科技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应审视体育科技带来的弊端,不能为超越人类极限而过度依赖科技;体育科技正面的效应是现代信息与数字技术的运用在体育中的融合运用,从而促进竞技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人本位缺失的负面效应,辅助型工具的错误运用,导致部分看中商机的人价值观出现了偏移,如兴奋剂、药物滥用等行为是完全与体育人文精神背离的,所以“双刃剑”的利益冲突是会永恒存在的[5]。不难看出,融合发展是事物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光明之路,必须重视和破除关系层面的阻碍,推动体育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3.4 发展层面下的体育科技问题

国内学者分别从规划、立法等方面对发展层面下体育科技问题进行了研究: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存在缺乏明确目标与长远规划;缺乏高水平科研人员;基因、材料技术的基础研究严重滞后等问题。我国关于体育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实施的立法还有待加强。我国体育科技产业发展的挑战与制度优化问题,我国虽拥有广阔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但我国存在资本对优质体育IP的实际掌控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4 体育科技发展对策的研究

4.1 顶层设计层面的对策研究

顶层设计即全局、长远、重大目标的设定,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在目标规划和设计阶段,体育科技发展战略应根据具体国情来定位,明确各阶段任务,在倡导科技自由的同时也应倡导以人为本的强体育科技立法和执法。在体育科技组织与控制过程中,需要运用奖励机制、营造崇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注重科技管理方式的创新[6];增加体育科技的投入,平衡训练部门和科技保障部门的资金投入,提高科研人员工作待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可训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4.2 中层投入层面的对策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体育科技发展投入层面的对策研究主要涉及资金、科研、人才三方面。资金投入方面,认为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改革宏观科技经济体制,增加体育科技的投入[7]。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投入方面,认为体育科研协同创新是一种整合体育科研创新资源,要想实现体育科研协同创新,人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环境要素缺一不可,科研创新体系的研究领域应以重大性、前瞻性和急需性体育科研问题为主,解决关键性问题。体育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搞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梯队建设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所在,应造就一支年轻化、高学历、专业结构合理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新型的体育学科研究生,以研究体育科学、传承创新体育文化等方式来提升我国体育国际影响力,推动体育强国的建设。

4.3 一线实践层面的对策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体育科技与实践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伦理意识、训练实践、科研成果转化等。从哲学视角看,认为应从哲学的高度上建立“术道并举”的体育科技观:加强同医学、科技界的合作,坚持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8]。从系统科学看,体育科技与运动训练的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提出建立全国体育科技成果情报网络、提倡积极参与实践、调动各级教练员、科技人员等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体育科技成果向运动训练的全面转化等对策;合理规划、出台具体政策,加强“园校合作”可以达到促进体育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的目的。此外,我国体育科技工作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商业化和公司化运作、跨界合作等方式,为运动队提供全方位科技保障的先进经验。

5 研究的共识、不足及展望

5.1 研究的共识

体育科技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协同发展。体育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机制体制的约束、体育科技人才的助力。研究趋势上看,体育科技研究逐渐从涵义、作用、制约因素、发展对策等定性研究过渡到计算体育科技对体育事业的贡献率、构建体育强国指标体系、评价体系等定量研究。

5.2 研究的不足

体育科技机制体制研究涉猎面窄,只是体育科技政策的变迁规律研究、体育事业与体育科技融合的管理体制、体制改革与体育强国建设的关系、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不均衡。纵观我国的体育科技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前人的建议与对策有没有被采纳,实行情况的效果如何等并没有相关的反馈研究。

5.3 研究的展望

体育科技运行机制、体制的研究。反馈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体育科技管理层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是检验现行机制体制运行状态的参考工具之一。因此,需加强体育科技机制体制的反馈机制、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使体育科技服务体系能更好、更高效的运转,可作为后续研究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 杜曼雨.天津市竞技体育科技保障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20.

[2] 李相.“双一流”背景下体育科技期刊与体育学科建设互动融合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4):28-34.

[3] 冯连世.体育科技:全球新趋势,中国新机遇[J].清华金融评论,2020(3):23-25.

[4] 李雪,李顺昌,孙君志,等.聚焦运动科学前沿热点关注大众健身发展现状 共探竞技体育科技助力——2019年第二届运动医学与健康学术会议综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6):8-13.

[5] 庄红.运动抗衰老促进老年体育科技发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0):167,170.

[6] 丁合.新媒体语境中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新途径——以《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微信公众号为例[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4317-4318.

[7] 刘媛婷,屈东华.体育科技视域下鹰眼技术在中国排球联赛的发展探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4807-4809.

[8] 马运超,梁润东,苏荣海,等.政策工具视角下中国体育科技政策改革:回顾与展望——基于1978—2018年体育科技政策的文本分析[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575-577.

[9] 宋娟.上海建设全球领先的体育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选择[J].体育科研,2021,42(1):23-29.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