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当代体育科技》是由原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管,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体育类专业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23-1579/G8;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2813,国际大16开本印刷。 本刊已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二批认定为学术期刊。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更多

学校体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校体育

体育文化的定义
文章来源:《当代体育科技》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22/2/7 阅读数:872

体育文化的定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鲜明趋势,可概括为赶超体育文化、商业体育文化和惠民体育文化3种主要形态,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为体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随着社会转型发展进程的加快,既有体育文化内在的不足与局限也逐渐显露,难以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为了遏制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慢病流行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体育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势在必行,这需要在既有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紧扣新的社会需求,围绕生活进程,建构生活体育文化。

关键词:体育改革;体育文化;生活体育文化

1体育文化的定义

1.1体育文化及其要素界定

文化,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也是理解最具歧义的一个概念。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界定为学界广泛引用:“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Tylor,1871)”。泰勒的文化概念囊括了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等人类的所有创造物,虽然颇具影响,但因其太过繁杂,个性不彰,这种广义的文化界定为后人所诟病。如,美国学者亨廷顿等(2011)就批评道:“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亨廷顿等从纯主观的角度切入,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美国文化学者格尔茨(1999)也认为泰勒的文化概念“模糊之处大大多于所昭示的东西”,也主张代之以狭义的、专门化的,也是理论上更为有力的文化概念。他借助马克思·韦伯的观点:人是悬在由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

的确,如果文化什么都是,那它就什么都不是。学界对泰勒文化概念的批评切中肯綮。然而,狭义的文化概念也需要清晰而明确的表述,这里,中国学者何传启(2009)“着眼于操作层面”对文化的界定颇具新意,“文化是影响和懈释人类生活方式的知识、制度和观念的复合体,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体现。文化复合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知识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是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文化的灵魂。”

这一文化概念的表述简明而清晰,但其文化中3个到素的序位表述欠妥,且制度要素定位也有不准之处。本文沿用其框架,稍加调整,将体育文化界定为“人类社会体育的观念、知识和制度的复合体。价值观是体育文化的灵魂,知识是其基础,制度是其支撑”。构成体育文化的观念、知识和制度看不见,摸不着,但并不意味着体育文化是为文化而文化的玄学空论。恰恰相反,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观念、知识和制度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及其千姿百态的衍生文化形态,作用于人和社会,从而产生各种实际效果。人们正是通过体育文化应用于实践的外显形态来体验和分析体育文化的。因此,体育文化的物化形态尽管不在其概念界定的范围内,却是认识和讨论体育文化须臾不可离开的实践依据。这样,由观念引导(魂)、科学基础(识)和制度支撑(制)组成的“体育文化之体”及其应用于实践的“体育文化之用”,构成了讨论体育文化的逻辑结构。

2结束语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城市化和科技化的进程中,承载着“身体锻炼”客观效用的被动体力活动正在迅速而全方位地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不及时以人们主动参与的体育和体力活动填补其退出后留下的巨大空白,慢病发展之势将不可抑制。今天的中国社会,不仅要求体育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其生活的组成部分,还要求体育激活人们积极参与生活中多种体力活动的动机,使其生活充满活力。然而,尽管体育的种种益处广为人知,从政府到社会也采取种种措施,生活中人们趋静避动的势头依然在继续。究其根本,是体育文化支撑乏力所致。体育文化是体育发展不可须臾离开的软实力,以其价值观念、科学认知和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影响着体育的发展方向、操作路径及实践形态。我国既有体育文化的“虚化”“窄化”与“浅表化”,使之不足以支撑体育进入生活,融人生活,因此,重塑体育文化势在必行。生活体育文化不仅是防御性的,通过体医结合,免除人们的慢病之苦,它更是积极进取的,旨在满足近14亿中国人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活体育文化视角中的健康中国,不是养生中国,更不是医疗中国,而是由充满活力的亿万国民组成的活力中国。生活体育文化的建构,会涉及体育价值、认知及体制机制的一系列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其难度可以想象。然而,一旦这种“爱体育,会体育,懂体育,能体育”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就会源源不断地获得内生于社会和群众的动力,引领体育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让体育文化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中华民族是有着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曾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体育文化。今天他们将利用生活体育文化搭建的平台,再次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挥洒出新的历史篇章。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1988.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三联书店:2.

[2]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2018.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33(1):5-12.

[3]戴维·英格利斯.2010.文化与日常生活【Nq.张秋月,周雷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4]董洪川,王庆2012.“进步是一场令人舒服的疾病”:EE.卡明斯与审美现代性m.外国文学研究,(4):35.

[5]何传启,2009.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m.中国科学院院刊,(2):48-54.教育部等2018.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EB/OL].[2018-08-30].http://www.moe.cdu.cn/jyb xwfb/s271201 80 8/t201 80 83 L 346869.Mnl?tdsourcctag=s_pctim_aiomsg

[6]克利福德.格尔兹,1999.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马克思200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7、8卷)嗍,,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美国运动医学会(ACSIVD,国际运动科学与体育教育理事会(ICSSPE),耐克公司(NIKE,INC,)2014.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