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当代体育科技》是由原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主管,黑龙江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体育类专业学术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23-1579/G8;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2813,国际大16开本印刷。 本刊已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二批认定为学术期刊。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更多

学校体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校体育

生活体育文化及其建构
文章来源:《当代体育科技》杂志社官网 发表时间: 2022/3/5 阅读数:883

生活体育文化及其建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鲜明趋势,可概括为赶超体育文化、商业体育文化和惠民体育文化3种主要形态,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为体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随着社会转型发展进程的加快,既有体育文化内在的不足与局限也逐渐显露,难以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为了遏制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慢病流行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体育全面融入人们的生活势在必行,这需要在既有体育文化的基础上,紧扣新的社会需求,围绕生活进程,建构生活体育文化。

关键词:体育改革;体育文化;生活体育文化

1.生活体育文化的界定

基于生活建构的体育文化可简称为“生活体育文化”,其概念界定如下:基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聚焦体育与生活的关系,以体育全面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为目标,促进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和制度安排。

生活体育文化的魂、识、制、用分别为:1)魂:以人为本,体育聚焦人格培养,服务生活需要,开拓生活空间,提高生活品质的价值I取向;2)识:体育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人与社A及自然和谐发展的知识体系;3)制:个体、社会、政府、市场在生活意义维度上关联互动的体制机制;4)用:满足各类群体生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体育及各种体力活动。

生活体育文化有3个基本特点:

其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生活体育文化的起点与归宿是“以人民为中心”,体育在服务于人们生活的各种需要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体育取代“以人为工具”的体育,围绕着美好生活的需要开发体育的价值,编织体育的意义之网,从而重新构建新时代的体育观念体系,将之关联并融入囊括公民、社会和国家层面多种价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二,均衡完整的认知体系。美好生活的需要涉及人的身、心、群多个维度,也涉及人与政治、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多种关系。基于美好生活需要建构的体育文化,一方面由于需要的多样性,促进体育学科的进一步分化、深化,不断开发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又由于人的整体性,促进体育各分支学科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撒的开,收得拢”。这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体育学科轻人文、重应用、枝强干弱的结构失衡及分割分散、整体性不足的现状,以结构均衡、体系完整的体育认知为体育文化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其三,相互协同的制度支撑。我国既有的体育文化由于条块分割的制度性约束,不仅造成体育系统内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精英竞技间文化联系的疏离,而且割裂了体育系统与社会大环境的有机关系,导致体育文化体系与社会大文化体系的疏离。其结果是体育系统内部的文化冲突难以避免,体育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生关系难以建立。

生活体育文化以体育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关系为共有平台,统合体育内外各相关方,聚焦人的发展,以体育的生活意义之网为依据,横向勾连,纵向贯通,建立起目标明确、包容广泛的体育制度之网。相关各方因此得以各尽其责,各显其能,同心同德,为体育文化的运作提供扎实的制度支撑。

2.生活体育文化的“参与一建构”模式

与我国既有的体育文化相比,生活体育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具有本质意义的特点是人民群众是体育文化的创造主体。生活体育文化涉及千家万户,其建构也须在亿万国民的参与中进行。它是广大群众在亲身参与体育、体悟体育、创新体育的过程中,自己建构的符合其生活需要的文化。参与即是建构,建构离不开参与,建构与参与为同一过程,从而呈现出“参与一建构”的模式。生活的多样性、需求的多样性,使得生活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特征。其建构不是按图索骥,照图施工,而是动态的创造过程。参与的人越多,其文化建构的基础越扎实,内容越丰富,体系也越完整。于是,立足于生活体育文化创造主体的立场,从“参与一建构”的视角切入,可将生活体育文化操作性地界定为“爱体育、会体育、懂体育、能体育”的文化。生活体育文化的宗旨,就是要促成“人人爱体育、人人会体育、人人懂体育和人人能体育”的中国体育发展新格局,这也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所需要的体育格局。

3.爱体育

热爱体育,才会主动积极地选择和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情感既来自参与体育的情感体验,也基于对体育的理性认知,是感性和理性双重驱动的结果。积极的良性体验是参与体育内生动力的源头,也是生活体育文化的起点,对广大青少年尤为如此。一个真正热爱体育的人,还会将其对体育的热爱自然迁移为对生活中各种体力活动的积极态度。

4.会体育、懂体育

参与体育并从中获益,需要必要的体育技能。一个人掌握的技能越多,体验就越丰富,就越能理解体育的价值,越倾向于将体育纳入其生活,成为终身体育参与者。体育技能的掌握不仅需要参与者的体验与感悟,还需要体育理论的指导,使之合理、安全、有效。体育认知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会体育”与“懂体育”相互依存,合二为一。“会体育…‘值体育”还意味着体育技能向生活技能的延伸及转化,将体育效能拓展到生活的各种体力活动中,使这些活动也合理、安全、有效,从而使体育价值更全面地融人生活。

5.能体育

一个人具备了体育动机、技能和知识,能否将其付诸实践,成为实际发生的体育行为,还取决于是否有支持体育行为的条件,如设施、组织、指导、医护等。体育的制度安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个人、家庭、学校等对“爱体育,会体育,懂体育”承担了主要责任,“能体育”则主要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1988.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三联书店:2.

[2]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2018.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33(1):5-12.

[3]戴维·英格利斯.2010.文化与日常生活【Nq.张秋月,周雷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4]董洪川,王庆2012.“进步是一场令人舒服的疾病”:EE.卡明斯与审美现代性m.外国文学研究,(4):35.

[5]何传启,2009.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图m.中国科学院院刊,(2):48-54.教育部等2018.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EB/OL].[2018-08-30].http://www.moe.cdu.cn/jyb xwfb/s271201 80 8/t201 80 83 L 346869.Mnl?tdsourcctag=s_pctim_aiomsg

[6]克利福德.格尔兹,1999.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马克思200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7、8卷)嗍,,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美国运动医学会(ACSIVD,国际运动科学与体育教育理事会(ICSSPE),耐克公司(NIKE,INC,)2014.

 

360 百度 中国知网 全网目录